网站首页    头脑风暴    王水法会长讲话

在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

暨第五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副会长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 王水法

(2018年12月18日)

 

z01-1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新闻界的朋友们:

      我们这次会议虽然时间不长,但内容十分丰富。既是协会工作例会,又是景区联盟联谊,更是“民宿”专题研讨。上午,中景协王会长,省住建厅顾总,省文化和旅游厅傅书记,省林业局王局长等,都对景区管理和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意见,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希望大家在谋划新一年的发展中,认真加以落实。

      下面,我以协会的名义,再讲几点意见。为了便于大家好记,我把它概括为“三个变”:

 

      第一,变危机为生机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加大,有人说已进入了寒冷的冬天。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们一定要认清宏观大势,把握行业走势,发挥自身优势,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迎难而上,逆势上扬,“烧”出冬天里的一把火,用满腔热情去拥抱名胜区事业发展的满园春色。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不能决定太阳几点钟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钟起床。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改变国际国内大环境,但可以营造有利于本地发展的小氛围。成功不是因为别人走我也走,而是当别人停下来的时候,我仍然在走。所以说,成功不是赢在起点,而要胜在拐点。必须明确,危机背后有转机,转机背后有商机,商机背后是生机。假如寒风吹落了美丽的花瓣,请不要伤心,因为春还在;假如发展遇到了困难,请不要悲观,因为路还在。

      从目前情况看,旅游业发展尽管困难重重,但的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其依据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我国总体消费水平尤其是对旅游产品的购买力显著提升。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广泛。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的旅游业,有望引来新一轮的消费热潮。从今年前三个季度看,旅游产业的景气度虽然略有下降,但居民出游的意愿继续走高,旅游消费依然保持良好态势。

      二是中美贸易战催生了国内消费的拉动力。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当前,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受阻,投资所限,唯消费大有潜力可挖,且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旅游业作为消费市场的龙头产业,各级政府必将制定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力政策举措。这对旅游业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三是在高速交通网、高速信息网“两网”改变世界的条件下,大交通、大数据为人们快速便捷地进入景区提供了可能与保障。由于“旅”途的缩短,必然促进“游”期的延长,这为增加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和消费潜力提供了可能。现在自驾游、自由行、深度游、文化游、乡村游、民宿游、亲子游、康养游等新业态的方兴未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是浙江旅游的先发优势将进一步得以显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省旅游业已渐入佳境。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经验日益丰富,经营效益持续向好,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浙江旅游再出发,相对比较容易。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生路,去发掘和开拓一片新的“蓝海”。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第二,变雷同为不同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线。千景一面,是名胜区发展的大忌。我们要从景区建设到产品设计上,以独具匠心的创意,去打造“专家叫好、游客叫座”的精品亮点。实践反复证明,只有那些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别有韵味的旅游产品,才能做到“酒好不怕巷子深”,甚至可以让白开水喝出茅台的味道来,变索然无味为津津有味。

      那么,怎样才能打造个性彰显的风景名胜区呢?唯一的法宝就是文化。因为当今世界,唯一不可复制的就是文化,它是区别景区与景区、产品与产品之间不同的NDA。我们要花大力气挖掘、提炼当地富有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把它内化到产品中,使之焕发出文化的光芒和魔力,以达到“吸睛圈粉”之功效。

      比如,杭州西湖与武汉东湖,同样是湖泊类景观,好东好西好东西。但它们之间却不可同日而语。西湖景观的文化内核,是精致和谐之美,处处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那种中庸之美:湖面不大不小、湖水不深不浅、群山不高不低、灯光不明不暗、距离不远不近,堤树不疏不密,就连西湖边长大的姑娘,都是不胖不瘦。杭州男人以不温不火的人生态度,走出了红红火火的发展速度。再比如,杭州与苏州同属人间天堂,而两者之间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假山假水城中园,一个是真山真水园中城。从文化意象上讲,其实质就是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所以说,文为景之魂,景为文之体。没有文化底蕴的景区,叫魂不附体;没有旅游传播的文化,叫缺乏载体。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把文化和旅游这两个部门合二为一,组建新的文化和旅游部门了。

      那么,如何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呢?我认为,绝不是两个管理部门的简单相加,而是文化与旅游的外合内化。旅游和文化,就像土豆和西红柿,两者本来不在一个世界,后来土豆成了薯条,西红柿成了蕃茄酱,从此就成了绝配。下一步,我们要围绕市场的所需所求和游客的所思所想,瞄准“需求侧”的靶子,做好供给侧改革的文章,投其所好,优化结构。

      当人们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精神需求就会提到重要议程上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有趣好玩,有益健康。所以,我们在景观再造与产业升级上,就要在“两老”、“六觉”上做文章。所谓两老,就是老天爷留下的自然景观和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让自然景观留下来,让文化资源活起来,让景区景点火起来,变地理空间为文化殿堂。所谓“六觉”,就是视觉,满目葱茏的生态环境;嗅觉,高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听觉,鸟叫虫鸣、生动讲解;味觉,可口的美食,舌尖上的景区;触觉,就是游客可触可摸的互动与体验;最后是感觉,留下的是感观,带走的是感悟。

      与此同时,还要提倡和鼓励异质竞争,避免雷同化。我省有59处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彰显个性、突出特色上下功夫,打造出59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让旅游体验者目不睱接,常看常新,流连忘返。

 

      第三,变烦心为舒心

      有人调侃,现在有些景区不去一辈子遗憾,去了遗憾一辈子。说的就是抱着希望去,带着失望回,游客在目的地得不到应有的尊严和尊重。这样的景区,只能是一次性买卖,抓不住回头客。

      当前,“三个不均”,是许多景区的通病。一是空间分布,冷热不均。二是时间时段,旺淡不均。三是经营效益,苦乐不均。可见,景区没有四季,只有淡季和旺季。对管理者而言,景区的人太少会头疼,人太多会头晕。因为游客流量超负荷,不仅仅增加了管理难度和成本,而且降低了游客游览的舒适度。比如黄金周的出游,不仅路上交通拥堵,而且景区人满为患。站在断桥找断桥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人说,旅游就是花钱买罪受。

      旅游是感受当地文化,享受美好生活的活动载体和文化体验。这就需要我们提供个性化服务。马云说,让世界没有难做的生意。我们也应该大胆提出:让旅游不再受累。现在,数据无时不有,网络无处不在,完全有条件给旅游服务业插上智慧的翅膀。比如,可以利用城市大脑,对游客流量进行科学预测,并通过团队预约和大巴调度,来调剂入园游客的密集度,以提高游客的游览舒适度。再比如,对凭票入园的景区,可以通过网上购票,人脸识别、扫码入园等方式,消除景区入口的堵点。景区“如厕难”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厕所革命”,加以缓解。有人问,一分钟有多长?这就要看你是等在厕所外,还是蹲在厕所上。两者的感受不一样,充分说明解决“内急”问题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我想讲一讲协会与景区的关系问题。我作为省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心里非常清楚,协会与景区之间,绝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相互尊重和互帮互助的兄弟情、朋友谊。协会的“协”,是协调、协助、协商、协力。协会没有行政权力,只能靠服务魅力。有作为,才有地位。所以,从本次会议开始,协会将努力当好大家的“保姆”,在规划设计、专业咨询、招商引资、营销策划、人才培训、典型示范、信息互通等方面,为会员单位提供热情服务。

      另外,在省住建厅及城乡规划院的关心下,省风景名胜区协会和中景协文化和旅游专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落户保俶路238号,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

      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大家!